孩子真的是“太小氣”了麼?如何看待不同年齡孩子的分享行為!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孩子真的是“太小氣”了麼?如何看待不同年齡孩子的分享行為! 觀看人數:151  

 

導讀:每逢過節、聚會,親朋好友都會歡聚一堂,這時,孩子們也有更多機會聚在一起玩耍,可是孩子如果“太小氣”,家長則會覺得在親朋好友間無比的“尷尬”,此時,你會怎麼做呢?

如何看待不同年齡孩子的分享行為

孩子如果“太小氣”,家長則會覺得在親朋好友間無比的“尷尬”。這時,大多數的家長或斥責孩子“沒良心”,或勉強孩子將自己喜歡的東西禮讓他人,更有甚者會對孩子說:“你先給妹妹,我等會兒再給你買一個更大的。”在各種威脅、哄騙和利誘下,孩子不得不和自己喜歡的東西分開,說實話,他們內心並不享受這個過程。

怎樣才能“分而享之”?

3歲:我只知道“這是我的東西”。

“大方”和“小氣”不過是大人為孩子貼的標簽,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孩子的“小氣”是這個年齡段的自然表現。

通常孩子在八九個月的時候會非常“大方”,但到了二三歲的時候,會突然變得特別“小氣”,不讓別的小朋友從自己手中拿走玩具或食物。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這是兒童自我意識發展的自然體現,他要維護“我的東西”。這時的孩子在對待事物和他人的時候,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當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學習“去除”這個“自我中心”。他會慢慢認識到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別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時,也要想到別人,但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其實,我們隨意在孩子稚嫩的“額頭上”貼上成人的標簽,往往會事與願違。原本孩子沒有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缺點”,結果反而通過“標簽”被強化了。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學齡前兒童接受信息的方式類似於催眠,這些曲解的觀點就這樣植入了孩子的頭腦。當他認為自己是個“小氣”的人時,他通常只做“小氣”的事。因為除此之外,他確實沒有別的辦法處理這些事情。

小麼溫馨提示:

可以教孩子一些分享的小辦法,比如,輪流玩、交換玩。這樣不僅能避免衝突,還能讓孩子發現一個玩具通過交換竟然可以變成兩個玩具,而且輪流玩比一個人玩更有意思,那時,他們便開始逐漸對“分享”有點兒興趣了。

4~5歲:讓我把喜歡的給別人,所以你更喜歡別人!

當自己的寶貝和別的孩子發生衝突時,我們東方人禮讓的傳統道德思想便開始發揮作用了。

曾經有一個抑鬱症的案例:那是個上大一的女生,聲音十分纖細怯懦,令她覺得痛苦的原因之一是“媽媽不是真的愛我”。

而與之相關聯的記憶卻是塵封已久的往事——小時候,媽媽總是把我喜歡的東西隨便送給鄰居或客人。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女生的媽媽聽後十分委屈,自己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寧肯自己沒有,也要給別人。

因此當別人的小孩來家裡玩,看上女兒的玩具,作為大人,按照禮儀,不應該讓客人難堪,所以大多會滿足那些小客人的願望。但送掉的玩具只是小部分,女兒何以認為自己不是真的愛她呢?殊不知,孩子從媽媽那裡解讀到的信息是:媽媽不在意我的感受——她其實並不喜歡我。

有時,當事物與情感相關聯時,孩子不願分享的往往不是具體的事物,而是該事物背後隱含的情感。雖然這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留心給孩子機會,讓他充分表達出為何不願分享的真正原因。

有的孩子對喜歡的玩具,會傾注內心的情感。比如,上例中,那個大一的女生兒時最愛的是一個毛絨玩具,那時她剛剛和父母分房,獨自入睡時,就只有那個毛絨玩具陪伴著她。可見,這個玩具在孩子心中的分量遠不止於玩具而已,儼然已是媽媽的替代。

因此,當媽媽隨意地將這個玩具送給鄰居家的孩子時,她心中便充滿了憤怒,之後,她認為媽媽不在意自己的感受,當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她便選擇性地關注並加強這個想法,最後得出“媽媽其實並不愛我”的消極結論。

如果當時媽媽留意到女兒的情緒異常,多加詢問,得知原因後,對孩子進行彌補,那麼這次小事件就不會演變成日後的大傷害了。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其實,不經過孩子的同意,就隨意拿他的東西分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在你心裡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似乎不需要被尊重。在我看來,只有當孩子得到足夠的愛和尊重時,才有可能真正地去和別人分享。就像一個杯子,如果滿溢出來,那才是自然分享的過程;同樣,如果是一隻空杯子,那種分享其實是希望回饋的,只是借分享之名,充實自己的杯子。

小麼溫馨提醒:

如果爸爸媽媽要送東西給小朋友,尤其是和孩子同齡的小朋友,最好請你的孩子當參謀,讓他參與選購、分配、贈送等環節。整個過程對孩子透明化,他就會有安全感和把握感,這樣他會感覺更好一些。如果他執意不願和小朋友分享,你務必弄清個中原委,再加以引導,切不可為了維護世俗禮儀,傷到親子之情。

5~6歲:我知道大人希望我怎麼做,但這並不是我真心想做的……

我們都曾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生活中也會把這樣的故事教給孩子。但現實生活中的“孔融”又有幾個呢?不少家長為了達到讓孩子學會分享的目的,想出各種刺激孩子的招兒——爺爺對孫兒說“我想吃你手上的大蘋果”,以此來考驗孩子對自己是否孝順。

當孩子將大蘋果遞給爺爺時,爺爺卻擺手說“爺爺其實不是真的要吃”,然後欣慰地把大蘋果還給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爺爺基本在向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分享只是一道情感測試題,是一種形式而已,它不會讓你真的失去什麼。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如此這般,孩子學會的便是“偽分享”,一旦他發現真的會失去東西時,就會拒絕附和這種形式。

分享和其他品質一樣,需要外界良性刺激才能發展並加以鞏固。對孩子來說,他需要體驗到:我通過失去一部分東西,或行使權,能獲得雙份的快樂,而這種快樂的感受足以抵消失去時的不舒服,這樣,良性循環才能形成。

孩子間“真正的分享”

我們一大家子在飯店吃飯,6歲的女兒從姨媽處獲得幾張高級貼紙,非常高興地珍藏起來。半頓飯功夫,孩子們填飽了肚子,就開始四處遊逛,飯局對他們來說,始終太無聊。不一會兒,女兒領了隔壁屋子的小女孩進了我們的包房,然後向她展示貼紙,並贈送了若幹,小女孩拿著“新朋友的禮物”歡天喜地地回去了。女兒見狀也非常高興,又跟著竄到隔壁包房,兩人一來一去玩得不亦樂乎。

其間,小女孩過來選了好幾次貼紙,女兒不斷地和她“分享”,看那女孩將貼紙美美地貼滿衣襟,女兒也樂得哈哈大笑。最後,女兒把飯前剛到手的貼紙,幾乎悉數送出,但在飯局的後半程,她獲得了樂趣,那種收穫快樂的神情令我至今深感觸動。

分手時,兩個素不相識的孩子依依不捨,互留電話。整個過程沒有大人參與,但這種由分享帶來的美好感覺會像種子一樣留在兩個女孩的心裡,生根、發芽。

小麼說說:

言傳重於身教,你是如何與家人、朋友、親戚分享的,或許不經意間就能影響孩子。

不能分享,本身並不是最大的問題,那只是提示:孩子的內心或許還沒有意識到,或許安全感和愛有缺乏,或許沒有體驗到分享中的“快樂”……不論怎樣,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享受分享的過程,那麼就提供他內心所缺失的元素吧,積累到一定程度,分享的“美酒”自然會滿溢出來,芬芳滿屋。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