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留下不外傳的養生古方,幫你養足精、氣、神為了自己,更為家人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老祖宗留下不外傳的養生古方,幫你養足精、氣、神為了自己,更為家人 觀看人數:89  

 

【組方】

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藥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功效】

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方解】

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溫補肝腎、收澀精氣;

山藥健脾兼調理{遺*精}、遺尿,是本方三補。
 

丹皮涼血清熱而瀉肝腎之火;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是本方三瀉。
 

【製法】

上藥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服法】

每天1劑,分兩次服。
 

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難免氣虛。

補氣第一方是四君子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因四味藥材均屬於平、溫藥材,不燥熱,補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來命名。
 

四君子湯男女老少都適用,不過5歲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議服用。

【組方】

黨參9g、白術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

益氣健脾、補益脾胃之氣,是補氣基礎方。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方解】

黨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白術,健脾、燥濕,以助運化;

茯苓滲濕健脾,苓術合用,促進健脾除濕和運化之力的增強;

使甘草,甘溫,能調諸藥,讓它們共同發揮補氣健脾的效果。

【製法】

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湯。
 

1、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生薑、紅棗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鍋裡,加清水浸泡20分鐘。
 

2、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30分鐘。
 

【服法】

一天2-3次。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潤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據說是宮廷裡的秘方,從唐代開始成為了禦用養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禦醫從宮裡帶出來,才在民間流傳。
 

【組方】

鴨梨6個、幹紅棗80克、冰糖150克、老薑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

去火、降燥、潤肺、止咳。
 

【方解】

梨潤肺,棗補血,薑暖胃,蜜養神,滋陰潤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飲。
 

【製法】

1、將幹紅棗洗淨後對切去核,生薑去皮後切成細絲,梨削去外皮、將擦板架在鍋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2、將去核後的紅棗和薑絲、冰糖放入鍋內和梨蓉梨汁一起。
 

3、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30分鐘,然後用漏網撈起梨蓉用另一隻湯匙按壓,擠出更多梨汁。
 

4、將擠壓後的梨渣紅棗和薑絲扔掉,鍋內只留下梨汁,繼續用最小火熬煮約1小時後至梨漿濃稠後熄火放涼。
 

5、在放涼後的梨漿裡調入蜂蜜拌勻後 4000 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祛濕第一方:徽瓊散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害,濕氣除,百病無」,中醫認為,濕氣是引發許多疾病的關鍵,甚至還會惡化疾病。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徽瓊散是根據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加減而成,副作用小。

【組方】

雞內金3g、人參10g、赤小豆15g、薏米15g、白扁豆10g、茯苓10g、橘梗6g、砂仁6g、山藥15g、蓮子10g、甘草6g

【功效】

濕氣,痰多,頭臉油膩,水腫肥胖。
 

【方解】

人參:

解決氣虛的問題;雞內金:本草綱目說雞之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砂仁: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解決脾虛胃弱;橘梗:宣肺,利咽,祛痰。
 

解決肺弱,胸口悶的問題;山藥,蓮子:滋陰補腎;紅豆,薏米,茯苓,白扁豆: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製法】

1、將所有藥材洗後就開煮,先大火煮至水燒開,然後轉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鐘放入冰糖持續熬煮至冰糖消融即可關火。
 

失眠第一方:酸棗仁湯

在沒有安眠藥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治療失眠症的呢?

醫聖張仲景就有一個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調理失眠收效甚好。

有歌訣道: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風如睡夢香甜。
 

【組方】

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虛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
 

【方解】

酸棗仁性平,味甘、酸,能補血養肝,益心安神,斂汗;

川芎,性溫,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能調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質潤,能清熱降火,滋陰除煩;

茯苓,性平,甘淡無味,能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調和諸藥。
 

諸藥相配,滋陰養血,清熱降火,調血疏肝,安神除煩,以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肝陽上旋而致虛煩不得眠等症。
 

【製法】

把藥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然後放砂鍋中加水淹沒草藥高出2-3cm 大火煮開,中小火煮20-25分鐘。

分3次溫服。
 

潤腸養胃第一方:四磨湯

四磨湯是宋朝王府常用禦藥,後此方載入宋代醫學名著《濟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鏡錄》之中,美名很快傳遍長江中下遊,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習慣:

嬰兒出生一周後,不論是男是女,有病無病,都給服用四磨湯,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再鬧肚子,腸胃特別好。

這個習慣從民間到現在已沿襲1000多年。
 

【組方】

木香、枳殼、檳榔、烏藥

【功效】

破滯降逆,補氣扶正,對腸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烏藥順氣暢中、散寒止痛;

檳榔導滯、殺蟲、利水,四藥合用可理氣調血、疏通經絡、調和髒腑,從而恢復消化係統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氣上宜降之,氣逆宜順之」 的中醫理論。

並且由於是純中藥、見效快,對於治療兒童腸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亂有較好療效。
 

【製法】

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陳湯

中醫治痰名方「二陳湯」,因用藥簡單、功效顯著而廣為流傳,成方始見於宋代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離今日有千年的歷史。
 

【組方】

半夏(湯洗七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效】

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方解】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橘紅理氣燥濕、化痰和胃;茯苓滲濕健脾化痰;

生薑降逆止嘔化飲,並助半夏、橘紅化痰和胃,且能製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烏梅味酸,收斂肺氣,和甘草酸甘化陰,以防半夏、橘紅、茯苓辛燥滲利之性耗傷氣陰。
 

【製法】

以上組方藥材,加生薑3克,烏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方:葛根湯

中醫治落枕療效顯著,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就是外感風寒,「項背強幾幾」就是落枕的症狀,指出了葛根湯可治療風寒所導致的落枕。

輕者1劑即愈,重者3劑便可緩解。

【組方】

葛根30g、麻黃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棗3個(掰開)、生薑3片

【功效】

發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

葛根升津液,濡筋脈為君;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為臣;

芍藥、甘草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為佐;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發之氣為使。

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製法】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至8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驅寒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雨水多,有關節炎的朋友們可就受罪了,腿腳不靈便、邁不出步怎麼辦?

食療調理的話,最值得推薦的驅寒補氣血經典名方是出醫聖自張仲景《金匱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驅寒補血,效、味俱佳。
 

【組方】

當歸20克、生薑45克、羊肉500克

【功效】

驅寒溫中補氣血,關節炎患者、貧血的人都適用。
 

【方解】

當歸,可以直接補血。

生薑,可以溫胃散寒,恢復脾胃功能。

羊肉,溫中補虛,老少皆宜。
 

【製法】

1、羊肉洗淨後入鍋急火燒開後,立即撈出,洗清血沫。

切塊備用。
 

2、生薑切薄片,當歸洗淨後用紗布捆好,一齊放入砂鍋中。
 

3、加水後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個半到兩小時左右,直至羊肉熟爛為止。
 

4、取出當歸和薑片,適當加一點鹽和其他調料,即可喝湯吃肉。
 

隨著現代生活的提高,很多人開始注重養生,為了家人健康一定要重視起來~

中醫歸結為養生的三大法寶——精、氣、神。

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的三大要素。
 

精充,氣足,神全是人體健康的象徵;精虧,氣衰,神怯是衰老的標誌。

精氣神也是代表一個人的氣質象徵。
 

老一輩留下的養生古方,幫你養足精、氣、神,學會之後,為家人的健康添一份保障。
 

補血第一方:四物湯

肝髒早在生命降臨人世之前,就已經在發揮作用了。
 

因此,肝是生命能量的源頭,生命能量依靠肝血得以儲存。
 

肝主生發,養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養肝必補血。

有「婦科養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湯,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最早見於晚唐醫書,後被載於中國第一部國家藥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四物湯是補血湯,且見效快。
 

【組方】

熟地18g、當歸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

補血活血,潤膚養發,改善麵色蒼白、肌膚粗糙等狀況。

【方解】

當歸可以減輕婦女經前疼痛、腹脹,對緩解抑鬱情緒也有幫助;

熟地含有甘露醇、維生素A等成分,能使當歸補血活血療效得到增強;

川芎可活血祛風,還富含維生素E;白芍能增強細胞免疫,充盈氣血。
 

【製法】

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用來燉魚、燉肉煲湯。
 

四物排骨湯:

1、排骨洗淨斬塊,汆水撈起;

2、將當歸、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淨,放入過濾紗袋中;

3、煮沸瓦煲裡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轉文火煲一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食用。
 

補腎第一方:六味地黃湯

這個方子已經流傳了近兩千年,是醫聖張仲景總結前人經驗所創腎氣丸,宋代兒科醫家錢乙在腎氣丸的基礎上減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對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腎虛、耳鳴、脫發等。
 

現在市麵上有六味地黃丸賣,六味地黃湯在家就可以熬製,很簡單。
 

【組方】

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藥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功效】

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方解】

用熟地黃滋陰補腎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溫補肝腎、收澀精氣;

山藥健脾兼調理{遺*精}、遺尿,是本方三補。
 

丹皮涼血清熱而瀉肝腎之火;澤瀉、茯苓利水滲濕,是本方三瀉。
 

【製法】

上藥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

每天1劑,分兩次服。
 

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難免氣虛。

補氣第一方是四君子湯,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因四味藥材均屬於平、溫藥材,不燥熱,補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來命名。
 

四君子湯男女老少都適用,不過5歲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議服用。

【組方】

黨參9g、白術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

益氣健脾、補益脾胃之氣,是補氣基礎方。
 

【方解】

黨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白術,健脾、燥濕,以助運化;

茯苓滲濕健脾,苓術合用,促進健脾除濕和運化之力的增強;

使甘草,甘溫,能調諸藥,讓它們共同發揮補氣健脾的效果。

【製法】

不僅可以單純地煎水服用,還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湯。
 

1、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生薑、紅棗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鍋裡,加清水浸泡20分鐘。
 

2、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熬30分鐘。
 

【服法】

一天2-3次。
 

潤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據說是宮廷裡的秘方,從唐代開始成為了禦用養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禦醫從宮裡帶出來,才在民間流傳。
 

【組方】

鴨梨6個、幹紅棗80克、冰糖150克、老薑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

去火、降燥、潤肺、止咳。
 

【方解】

梨潤肺,棗補血,薑暖胃,蜜養神,滋陰潤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飲。
 

【製法】

1、將幹紅棗洗淨後對切去核,生薑去皮後切成細絲,梨削去外皮、將擦板架在鍋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將去核後的紅棗和薑絲、冰糖放入鍋內和梨蓉梨汁一起。
 

3、蓋上鍋蓋,用小火煮約30分鐘,然後用漏網撈起梨蓉用另一隻湯匙按壓,擠出更多梨汁。
 

4、將擠壓後的梨渣紅棗和薑絲扔掉,鍋內只留下梨汁,繼續用最小火熬煮約1小時後至梨漿濃稠後熄火放涼。
 

5、在放涼後的梨漿裡調入蜂蜜拌勻後 4000 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祛濕第一方:徽瓊散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害,濕氣除,百病無」,中醫認為,濕氣是引發許多疾病的關鍵,甚至還會惡化疾病。
 

徽瓊散是根據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加減而成,副作用小。

【組方】

雞內金3g、人參10g、赤小豆15g、薏米15g、白扁豆10g、茯苓10g、橘梗6g、砂仁6g、山藥15g、蓮子10g、甘草6g

【功效】

濕氣,痰多,頭臉油膩,水腫肥胖。
 

【方解】

人參:

解決氣虛的問題;雞內金:本草綱目說雞之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之所,而尤能祛濕,主要解決脾虛,胃弱;

砂仁: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解決脾虛胃弱;

橘梗:

宣肺,利咽,祛痰。
 

解決肺弱,胸口悶的問題;山藥,蓮子:滋陰補腎;紅豆,薏米,茯苓,白扁豆: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製法】

1、將所有藥材洗後就開煮,先大火煮至水燒開,然後轉小火煮。
 

2、在煮好前20分鐘放入冰糖持續熬煮至冰糖消融即可關火。
 

失眠第一方:酸棗仁湯

在沒有安眠藥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治療失眠症的呢?

醫聖張仲景就有一個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調理失眠收效甚好。

有歌訣道: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風如睡夢香甜。
 

【組方】

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

養血安神,清熱除煩。

主治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虛煩失眠,心悸不安等症。
 

【方解】

酸棗仁性平,味甘、酸,能補血養肝,益心安神,斂汗;

川芎,性溫,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氣,能調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質潤,能清熱降火,滋陰除煩;

茯苓,性平,甘淡無味,能寧心安神;甘草清熱,調和諸藥。
 

諸藥相配,滋陰養血,清熱降火,調血疏肝,安神除煩,以治療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肝陽上旋而致虛煩不得眠等症。
 

【製法】

把藥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時,然後放砂鍋中加水淹沒草藥高出2-3cm 大火煮開,中小火煮20-25分鐘。

分3次溫服。
 

潤腸養胃第一方:四磨湯

四磨湯是宋朝王府常用禦藥,後此方載入宋代醫學名著《濟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鏡錄》之中,美名很快傳遍長江中下遊,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習慣:

嬰兒出生一周後,不論是男是女,有病無病,都給服用四磨湯,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再鬧肚子,腸胃特別好。

這個習慣從民間到現在已沿襲1000多年。
 

【組方】

木香、枳殼、檳榔、烏藥

【功效】

破滯降逆,補氣扶正,對腸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烏藥順氣暢中、散寒止痛;

檳榔導滯、殺蟲、利水,四藥合用可理氣調血、疏通經絡、調和髒腑,從而恢復消化係統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氣上宜降之,氣逆宜順之」 的中醫理論。

並且由於是純中藥、見效快,對於治療兒童腸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亂有較好療效。
 

【製法】

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
 

治痰第一方:二陳湯

中醫治痰名方「二陳湯」,因用藥簡單、功效顯著而廣為流傳,成方始見於宋代官修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距離今日有千年的歷史。
 

【組方】

半夏(湯洗七次)5兩、橘紅5兩、白茯苓3兩、甘草(炙)1兩半。
 

【功效】

燥濕健脾、化痰止咳、理氣和中。
 

【方解】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胃;橘紅理氣燥濕、化痰和胃;茯苓滲濕健脾化痰;

生薑降逆止嘔化飲,並助半夏、橘紅化痰和胃,且能製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補中益氣、潤肺止咳,調和諸藥;

烏梅味酸,收斂肺氣,和甘草酸甘化陰,以防半夏、橘紅、茯苓辛燥滲利之性耗傷氣陰。
 

【製法】

以上組方藥材,加生薑3克,烏梅1枚,用水煎服。
 

落枕第一方:葛根湯

中醫治落枕療效顯著,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說「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葛根湯主之。

「太陽病」就是外感風寒,「項背強幾幾」就是落枕的症狀,指出了葛根湯可治療風寒所導致的落枕。

輕者1劑即愈,重者3劑便可緩解。

【組方】

葛根30g、麻黃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棗3個(掰開)、生薑3片

【功效】

發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

葛根升津液,濡筋脈為君;麻黃、桂枝疏散風寒,發汗解表為臣;

芍藥、甘草生津養液,緩急止痛為佐;生薑、大棗調和脾胃,鼓舞脾胃生發之氣為使。

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製法】

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黃、葛根,減至800毫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驅寒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雨水多,有關節炎的朋友們可就受罪了,腿腳不靈便、邁不出步怎麼辦?

食療調理的話,最值得推薦的驅寒補氣血經典名方是出醫聖自張仲景《金匱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驅寒補血,效、味俱佳。
 

【組方】

當歸20克、生薑45克、羊肉500克

【功效】

驅寒溫中補氣血,關節炎患者、貧血的人都適用。
 

【方解】

當歸,可以直接補血。

生薑,可以溫胃散寒,恢復脾胃功能。

羊肉,溫中補虛,老少皆宜。
 

【製法】

1、羊肉洗淨後入鍋急火燒開後,立即撈出,洗清血沫。

切塊備用。
 

2、生薑切薄片,當歸洗淨後用紗布捆好,一齊放入砂鍋中。
 

3、加水後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個半到兩小時左右,直至羊肉熟爛為止。
 

4、取出當歸和薑片,適當加一點鹽和其他調料,即可喝湯吃肉。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