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十人九痔”,孕婦又是痔瘡的高發人群,孕婦痔瘡發生率高達76%,痔瘡通常出現在妊娠的後期28~36周,特別是分娩前1周會有便秘出現,造成局部靜脈曲張而形成痔。 分娩後,不少原來已經長了痔瘡的媽媽都不同程度出現了痔瘡加重的現象,甚至還有媽媽順產分娩時由於太用力導致脫肛、痔核脫出,產後又出現便秘、排便困難等問題,這都使得痔瘡越來越嚴重。 那麼,產後痔瘡要如何護理和治療呢? 1、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緩解大便乾燥的情況,當然也有利於新媽下奶,注意一定要喝溫開水哦。 2、合理膳食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各種粗糧、蔬菜、水果、堅果仁等等。
宜食用易於消化,殘渣少、質地鬆軟或半流質類的食物,例如粥,稀飯,牛奶等。 宜食用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以利於大便順利排出,包括各類新鮮蔬菜、水果等。 宜食用具有潤腸作用的食物,如油脂類的芝麻油、植物油、動物油,蜂蜜也是不錯的選擇。 適量食用性偏涼的食物,例如黃瓜、苦瓜、冬瓜、西瓜、藕、筍、芹菜、菠菜、鴨蛋、鴨肉等,有助於中和體熱,防止感染加重,但產後不宜過多吃寒涼性食物,注意適量。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日常飲食一定要忌煙酒、辛辣、煎炸、熏烤等食物,另外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也要慎食,同時忌吃發物。  3、注意衛生清潔 大便之後,一定要及時用溫水清洗外陰和肛門,保持乾爽清潔,同時經常更換內褲。俗話說,便後一次洗,痔瘡不著邊,這是非常簡便但又效果明顯的好辦法。 4、養成良好排便習慣 便秘或排便不暢會直接導致痔瘡加重,因此患者養成良好排便習慣非常重要。在排便時不能太大力,排便時間最好不要超過5分鐘,若存在排便困難,可使用開塞露幫助排便。 5、適當運動 比如散步、瑜伽等有氧運動。每天在剛睡醒或者臨睡前做提肛運動,方法是:仰臥,做提肛運動,併攏大腿,吸氣時收縮肛門,呼氣時放鬆肛門。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如此反復,每日2-3次,每次30下,以增強骨盆底部的肌肉力量,有利於排便和預防痔瘡發生。 6、按摩療法 有兩種按摩療法,分別是按摩肛門和腹部。 肛門按摩:大便後用熱毛巾按壓肛門,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分鐘,改善局部血循環。 腹部按摩:仰臥位,雙手在下腹部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15次,每日早晚各進行一次,有利於排便,防止便秘,有利於痔瘡的好轉。  7、藥物治療 除了開塞露這類潤滑大便的藥物,還可以根據病情和醫囑選用擦藥、塞藥、軟便劑等外用藥物,建議去正規藥店諮詢後購買。 另外,還可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肛門進行消毒,每天早晚一次,大便後也可增加一次浸泡;還可用痔瘡膏肛門內注入以達到通便、消炎、止血的作用。 8、手術治療 以上保守治療均無效,痔脫出嚴重,較大纖維化內痔、注射等治療不佳,合併肛裂、肛瘺等情況下,可考慮手術治療。通過手術使脫垂肛墊復位,盡可能保留肛墊的結構,從而術後盡可能少地影響精細控便能力。 有不少媽媽認為只有順產才會加重痔瘡的發生,其實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剖腹產產後同樣也會出現痔瘡或痔核脫出等問題。 對於產後痔瘡,新媽們大可不必太恐慌,只要多注意護理和衛生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後症狀都會明顯減輕直至恢復正常。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不過由於媽媽們產後還要下奶哺乳,所以建議根據自身病情對症治療,儘量避免口服藥物,以免藥物通過奶水影響寶寶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