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體虛多病,體弱多病。體虛就易病,虛病有四種(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臨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虛,有些病人占二虛,還有些病人占二虛以上,四虛占全,即全虛。虛的越少,病越輕,虛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體一虛,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體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我發現每個病人的病都有虛的一面,其所謂不虛不病,有病就虛。正所謂中醫學所講正不勝邪導致。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一、氣虛
人體的五臟都有氣化的功能,即肺主氣,肺有肺氣,脾有脾氣,胃有胃氣,心有心氣,肝有肝氣,腎有腎氣。五臟氣化功能盛衰直接關係到人體抵抗能力的強弱。各個臟器出現氣的不足或者氣虛,都能導致疾病的發生。那個臟器氣的功能下降,那個臟器就要發病。
氣虛有以下幾種:
1.脾氣虛的病人:胸悶氣短,肢體浮腫,多汗易感冒。
2.中氣虛的病人: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3.胃氣虛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飲食,食後腹脹。
4.心氣虛的病人:心悸氣短。
5.肝氣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脹滿,兩肋脹痛。
6.腎氣虛的病人:腰膝酸軟,肢倦乏力。
二、血虛
血是人體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質基礎。人體缺血或失血過多,就有生命的危險。通常上說的缺血,貧血,心臟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腦供血不足,大腦缺血,都屬於血虛的範圍。
血虛,即人體的血少,就是人體的血液達不到一個正常人的血容量。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血虛容易患病。血虛的人脈象大都細小,皮膚顏色都呈黃色,面色萎黃。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會導致心臟供血不足,大腦供血不足,還會導致心臟缺血,大腦缺血,還會導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又能引發人體各個組織細胞的供血不足,就會出現頭暈、頭痛、心慌、心悸、失眠多夢、噩夢、盜汗、肢倦無力等,更有甚致血虛生風、肢顫麻木出現虛脫等癥,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三、陰虛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陰陽是代表各個器官的屬性,陰陽平衡是人體的關鍵。人體陰陽平衡,人就不會發病。反之,臟器就要發生毛病。
中醫所講的陰,是指人體的精液,血液,養料等有用物質,這些東西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東西。這些物質就相當於機器的機油,一個機器有了機油,就能開響發動機。然後發動機就發熱,產生動力,為人類造福生產。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人有了血液,津液,養料就會有溫度,就有生命。人就能工作,勞動。這些都是陰的氣化功能。人體沒有陰的內在基礎,也就沒有生命,沒有人類。不光是人離不開陰的滋養,世界上所有的有機體都是這樣,沒陰就不能存活。所謂中醫理論中講到陰平陽和,陰平陽秘的說法是非常科學的。
陰虛,就是人體的血液、津液、營養處於相對減少的狀態,則必然會出現陰虛生內熱,陰虛生火,陰虛陽亢的現象。病人便出現一係列發熱上火,引發多出炎癥的發生。
四、陽虛
陽是熱的代名詞,動為陽,靜為陰,陽剛之氣,陽剛之軀,陽是人體外在的表現。一個人的陽氣充足則精神飽滿,精神煥發,勁頭十足,這些都是陽的作用。
sponsored ads |
|
sponsored ads |
陽的生存是以陰做內在基礎的,沒有陰做內部給養,陽的外在形象就無法存在,人體陰陽至關重要,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陰平陽和,缺一不可。
當一個人出現陽虛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陽虛生寒。也就是說陽虛會導致寒癥的出現。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溫,手足發涼,肢倦無力,風寒濕痹,肢體浮腫,畏寒冷痛,腸寒腹痛,腸鳴泄瀉,宮寒不孕,宮寒小腹痛,痛經,心率過緩,血壓下降,陽痿早泄,甚至還會出現四肢厥冷,脈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陽危癥。
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非常科學的論斷,陰陽學說不但用於說明人體的內部結構,生理功能,還應用於人體的病理變化,辯證和施治。求得陰陽平衡是中醫治病的最終目的。陰陽學說還能應用於說明宇宙間的任何問題,陰陽學說是一門偉大的學說,中醫陰陽學說是一門偉大的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