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兒不難纏: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3歲兒不難纏: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觀看人數:137  

 

3歲兒的內心恐懼

各種情緒當中,3歲兒對恐懼的情緒最為強烈?對於不曾見過的人、事、物、黑夜,或是看不到雙親在身邊等,都會使他們感到恐懼不安?

孩子在害怕什麼?

3歲:想像力大躍進

吾心文教基金會臨床心理師胡可歆指出,3歲的孩子之所以讓爸媽覺得他們好像變得比以前更膽小的原因之一,與想像力發展的大躍進有關,孩子們開始能夠想像一些並不存在,或者並非透過五官確實感知到的事物(包含鬼怪、黑暗中的怪物等等)。

這樣的能力使得他們能從皮亞傑(Piaget)的「感覺運動期」逐漸進展到「前運思期」,學習象徵符號的使用,再加上此時孩子區分「想像」與「現實」的能力仍未成熟,也就更容易感到害怕了。因此,整體上爸媽無須太過擔心,這其實代表孩子認知能力的大幅進展。

安全感建立:3歲前!

關鍵期:0~1歲半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指出,上述各種情緒當中,3歲兒對「恐懼」的情緒最強烈的說法並不盡然正確,3歲會是許多情緒都很鮮明的時期,恐懼並不特別的突出。然而,若是從孩子出生到1歲半這個階段,爸媽能夠建立起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良好的依附關係,那麼孩子到了3歲,也較容易平順地渡過使他們害怕的事物,以及減緩分離焦慮的產生。

「有些爸爸媽媽不知道怎麼去處理孩子面對分離時的哭鬧與不捨,其實,當孩子一直沒有辦法『預期』爸爸媽媽的消失或出現時,這樣的無法預期都會增加孩子的恐懼感。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

所謂安全感的建立,從孩子出生時便開始了,只要爸爸媽媽必須離開孩子身邊,不論時間長短,都應該明確讓孩子知道,即使對躺在嬰兒床中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也是如此,例如,媽媽幫寶寶換好尿布後,想要離開1分鐘不到的時間,去廁所洗條小毛巾回來幫寶寶擦拭,也可以認真地看著寶寶,告訴他:「媽咪現在要離開一下下,去廁所洗一條小毛巾,馬上就會回來幫你擦擦唷!」離開時一定告訴孩子,並且信守承諾地回來。

無論是交託給保姆或幼兒園,爸爸媽媽絕對不要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地」離開,這麼做會傷害到孩子對爸媽的信任,甚至讓孩子經驗到「被丟下」的感受。適時協助幫助孩子平緩焦慮與難過。

「而若孩子已3歲,仍會如情境中描述的,短暫看不到爸媽便產生強烈的恐懼,這表示孩子的基礎安全感可能尚未被成功地建立起來。爸媽需要緩下速度,耐心地重新協助孩子。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安全感足夠的孩子,1歲多就會主動離開媽媽幾步遠,好奇自發地探索環境。3歲之後,大部分能夠接受短時期沒有雙親陪伴在旁,由其他可信賴的成人陪伴的情況。

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恐懼情緒

若是孩子真的出現恐懼的情緒,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呢?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首先要做的是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因為即使是成人,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害怕的事物,溫柔地接納與理解,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明白自己當下害怕的情緒,這樣的做法本身就能減低孩子的恐懼情緒。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強調,這個年紀的孩子仍需要「借他人之力」來撫慰自己的情緒,爸爸媽媽可以試著慢慢引導孩子學習去面對恐懼的情緒。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很怕黑,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在晚上入睡前增加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在黑暗中與孩子共同做一些令孩子感到開心的事情,或是運用一些正面力量的繪本故事(例如,黑暗中也有守護神等),慢慢降低孩子對黑暗的恐懼感。

NG做法!

經常恐嚇孩子:「你再不乖,鬼就會來把你抓走!」「你怎麼膽子那麼小!惡人沒膽!」

3歲兒,仍以自我為中心?

帶著3歲的孩子到公共的場所玩樂,仍出現咬人或打人的情況,爸爸媽媽該如何處理?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們馬上就回家!」「回家你就知道了!」合宜嗎?為什麼?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學習到社會規範,例如,他不能夠隨便出手打人呢?

皮亞傑理論

根據皮亞傑理論,「自我中心」是3歲前孩子的主要思考特徵,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完全建立起自己與他人間的關聯性;3歲之後,孩子仍保有這樣的思考特徵,不過,這種自我中心的感覺正「逐漸降低中」。

兒童的全能感

從發展學的角度來看,進入3歲後,孩子會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什麼事情都在自己的控製當中;英國心理師克萊恩曾提出「兒童的全能感」,指出嬰幼兒會享受全能的創造感和控製感,一直到他經歷適度的挫折,才能漸漸開始學會分辨幻想和現實兩者的不同,了解並且建立自己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關係。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助理教授翁士恆指出,以上這兩位心理學家提出的說法相當一致,換句話說,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需要有經歷挫折的機會,才能降低所謂的全能感,真正建立起他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對於3歲孩子的教養,爸爸媽媽也應該試著把焦點放在協助孩子降低自我中心的感覺,慢慢引導孩子學會了解與分辨他人的情緒、感受,以及想法,告訴孩子當他動手打人時,別人會有什麼反應與情緒。

限製≠威脅

「威脅」會阻礙孩子建立與現實間的連結

翁士恆助理教授認為,對於孩子設出適度的限製是必要的,但是,限製並不等於威脅!「限製」是指清楚地要求孩子停止目前的行為。

然而,當爸爸媽媽說出:「你再這樣,我們馬上就回家!」(或是你再怎樣,就….)這本身只是在傳遞「威脅」,傳遞「威脅」時,爸爸媽媽並沒有真正讓孩子知道目前現實環境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包括他已經影響到他人,他人可能也正對他產生某些情緒與反應。

「事實上,當爸爸媽媽在傳遞『威脅』時,反而會阻礙孩子與環境建立起關係與連結,因為對孩子來說,他只接受到當下爸媽的憤怒,內心產生害怕,但他完全不清楚他應該遵守的規範是什麼。」翁士恆助理教授說。

如何使用「限製」?

翁士恆助理教授分享處理步驟如下:

步驟1:同理孩子

同理孩子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爸媽可以對孩子說:「爸爸媽媽知道你很想要玩那個玩具(遊樂器材),但是一時沒有辦法玩到,覺得很生氣。」表示你在同理孩子當下的感覺。

步驟2:用「引導」,代替「禁止」

跟孩子說「請把手放下,因為別人有可能會受傷或難過」來代替「不要打人」。「請把手放下」這句話是「引導」;「不要打人」這句話則是「禁止」。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翁士恆助理教授指出,大部分3歲孩子的認知能力還正在發展階段,當他聽到「禁止句」(例如,不要+做某行為),其實孩子是需要經過兩個認知階段才能進行理解的(先處理「不要」本身的意義,再去處理後面被禁止行為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常用禁止句來管束孩子的效果是有限的。

此外,常常跟跟孩子說「不準」、「不要」,孩子會產生困惑,不知道他究竟可以做些什麼?經常被禁止的孩子,更會對環境失去好奇心、自信心低落、無法與現實世界產生連結。

3歲孩子需要簡短明確的訊息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3歲孩子犯錯時,跟他長篇大論講道理,通常效果也是不好的,要求青少年遵守規範,才比較需要仔細地說明,有趣的是爸爸媽媽常常是反過來的,面對年幼的孩子常常做出過於詳細的、超出孩子認知能力與理解記憶容量的冗長解釋。

其實,3歲的孩子沒有遵守規範時,只需要簡單說明,「打人和咬人是不對的」即可。但在此之前,爸媽一定得要先理解孩子的挫折與憤怒,理解3歲孩子還不會以口語攻擊取代肢體攻擊,這些打人、咬人行為的出現,背後通常有孩子無法自己調節的情緒,需要爸媽幫忙孩子「映照」出他的情緒,並示範用言語說出他的感覺,這也是情緒教育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個部份完成後,才是不適當行為的糾正。

孩子犯錯時,別問「為什麼」?

當3歲的孩子犯錯時,別問孩子?「為什麼你要這麼做?」因為不論孩子回答什麼,都會顯得沒有責任或任性(例如,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或是「因為我喜歡 …」),以「為什麼」詢問孩子,會讓孩子無法從錯誤中學習?

無須刻意避免問孩子:「為什麼」

重要!了解孩子的動機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認為,並不需要刻意避免詢問孩子「為什麼」,當孩子做出某些不合宜的行為時,詢問孩子「為什麼」,可以協助爸爸媽媽能更進一步了解孩子做某些事情的出發點是什麼,才能針對不同的答案與狀況來協助孩子。

例如,帶著3歲的孩子到親朋好友家,3歲的孩子不斷開口跟別人要禮物、要玩具,爸爸媽媽要問了孩子,才會有機會知道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需求?是孩子對自己的玩具玩膩了?覺得玩具不夠多?還是陪伴孩子的時間極少,多用物質玩具來彌補,使得孩子轉而過度重視物質玩具?

問「為什麼」,3歲孩子亂回答?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指出,其實,學齡前的孩子,不論是在哪一個階段,都是很喜歡跟爸爸媽媽說話的,很少會隨便回答爸媽的問題,當孩子會對爸媽胡亂回答時,很可能親子之間的互動已經是有些情況存在的。

以不再坦誠為例,可能過去孩子曾經坦誠地回答了什麼,但是,得到的結果卻是更嚴厲的懲罰,於是孩子學到,誠實的下場就是更嚴重地被處罰;或者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問題一直以來也都是敷衍回應,孩子因而也學會了同樣的回應方式。

態度與語氣才是關鍵

真正重要的並不是當孩子犯錯時,爸媽到底該不該使用「為什麼」這個問句,而是當爸媽若想以「為什麼」來澄清孩子何以做出這些事情時,需避免指責、批判的語氣,例如,對孩子說:「你為什麼要隨便打人?你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事情啊?你為什麼會變得那麼壞、那麼壞!」這些話等於已經替孩子判刑了,在這樣的語氣和態度下,很難真正澄清孩子做某些事的緣由,也無法協助孩子良好的調整和學習。

當孩子學會說髒話?

3歲的孩子學會罵髒話,只是為了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當爸媽對孩子說髒話越有反應,孩子就越喜歡說?採用不予以理會的方式,孩子就會不再亂罵髒話了?

警訊!當孩子為了吸引注意而說髒話

有些爸爸媽媽提到,孩子說髒話只是覺得可以吸引爸媽注意,所以完全不予以理會,孩子就會自己停止這個行為。

sponsored ads
sponsored ads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提醒爸爸媽媽,當孩子開始需要使用一些相對負面的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時,這便是一個「警訊」了。

爸媽反而應該去了解一下,為什麼孩子必須藉由說髒話來「引起你的注意」?有沒有可能是爸媽平日給予這個孩子的關注與全心的陪伴並不足夠呢?

或者是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總是不被爸媽稱讚或注意,只有在孩子做出違反爸媽規範的舉動時,爸媽才會很明顯的反應?若是如此,爸媽則需要主動調整自己給予關注的方向。又或者,孩子透過說髒話攫取注意力的當下,他的心中是存在著某些焦慮與害怕,例如近日備受冷落,害怕爸媽被新生的弟妹搶走?也就是說,爸媽需要先找出孩子開始不斷說髒話的原因

NG!對孩子說髒話置之不理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若在爸爸媽媽的價值觀當中,說髒話是不合宜的事情,就應該要讓孩子知道,而非置之不理。除非很確定孩子只是為了要「關注」,在此情況下,刻意忽視是可行的,甚至特別在孩子「沒有說髒話」時,主動給予大量的讚美和關注。

而其他說髒話的狀況下,該如何製止孩子呢?不妨先試著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保持平穩的情緒詢問孩子:「寶貝,你知道你剛剛說那句話的意思嗎?你是在哪裡聽到的呢?」

3歲的孩子可能並不知道髒話所代表的意義,只是有樣學樣而已,孩子回答後,再讓他知道:「剛剛這句話是不好的話、是罵人的話,如果你是很生氣或是想要跟爸爸媽媽玩,你可以這樣說…」 若是孩子說:「可是,某某常常這樣說耶!」,爸媽可以這麼回應:「是喔...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某某的爸媽沒有告訴他這句話是不好的呢?」

反覆無常、無法守承諾的3歲兒?

有些爸爸媽媽提到,孩子3歲之後,不但變得更愛唱反調,而且時常變來變去,擔心若是一直這樣下去,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無法信守承諾,

例如,媽媽準備早餐時問孩子要吃草莓土司還是巧克力土司?孩子回答想吃巧克力土司,但是,媽媽做好巧克力土司之後,孩子又說他想吃草莓土司,如果兩種都準備了,孩子就各吃了一口,然後說他很想吃蛋土司。

帶孩子去上A老師的親子律動課,就會一直嚷著說他很想上畫畫課的B老師,到了真的上B老師的畫畫課,又一直嚷著說不想上畫畫課,想上A老師的律動課?爸爸媽媽覺得又氣又累,不知道該怎麼辦?

爸媽要先穩定自己情緒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指出,其實,3歲的孩子並不是刻意要跟爸爸媽媽「作對」、「唱反調」,一旦爸爸媽媽是這樣解讀孩子的反覆行為時,就會很容易開始生氣,甚至認定孩子是故意在鬧,最糟的情況是讓自己的情緒隨著孩子起舞,一發不可收拾。

爸爸媽媽必須先理解,3歲的孩子並非故意要朝三暮四,他們原本就處在一個變動的、對自己尚未能夠很好地掌握、覺得別人盤裡的好像比較好吃的心理發展階段當中。

勿讓孩子學會:「只要我提出,就應該被滿足」

溫柔提醒孩子他剛剛做出的選擇

如發生前述狀況,只要溫柔堅定地提醒孩子即可,例如,「媽媽剛剛問你時,你說要吃巧克力土司,所以我做了巧克力土司,今天早上只有巧克力土司可以吃。如果你真的想吃蛋土司,明天媽媽可以做。」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重點在於提醒孩子這是他先前做的選擇,孩子後來再做的另外選擇則需等待下次;同時也讓孩子選擇吃或不吃(也就是孩子仍是有選擇的,只是此時選擇已不是巧克力土司或蛋土司,而是巧克力土司的吃或不吃),選擇不吃就要到下一餐才會有食物。爸媽也要能堅定做到(可提前下一餐時間,但兩餐中間不給其他食物)。

這是培養孩子的挫折耐受性,以及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有些爸媽過度寵溺孩子,會順著孩子要求不斷調整,容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將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孩子學到「只要我提出,其他人就應該馬上來滿足我。」「只要我鬧脾氣,別人就會順著我,我就可以得到我要的。」

當孩子進入學校,比爸媽當時堅定回絕還要更大數倍的挫折便會席捲而來,因為老師與同齡同學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可能依順其予取予求的。

順著孩子的話巧妙回應

當孩子上A老師的律動課,一直嚷著說他很想上畫畫課的B老師,到了真的上B老師得畫畫課,又一直嚷著說很想上A老師的律動課,爸爸媽媽也只需保持平穩的情緒,回應孩子:「真的耶,我也是呢!我們下週就能看到他了,就可以上那堂課了!」「媽媽知道了,所以我們才要好好珍惜跟現在這個老師在一起的時間,不然下週也會好想他呢!」

同理孩子的心情,巧妙地回應,無須感到生氣煩躁而對孩子加以指責或是長篇大論地說教。

難以招架的多變情緒

3歲的孩子會上一秒莫名的大哭,下一秒又莫名的大笑?

任何情緒產生都有原因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指出,沒有所謂的莫名情緒,不論是大哭或是大笑,只要有情緒的反應,都會是有原因的。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的情緒莫名多變,可能是因為不了解或是沒有觀察到是什麼讓孩子大哭、大笑。

情緒教育

「在臨床工作上,很多時候會看到,最需要『情緒教育』的,往往是爸爸或媽媽本身,當爸爸媽媽對情緒很不敏感,也沒有太多能力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及協助孩子調節他的情緒時,孩子經常也會變得很難帶。」

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說。爸媽可以先試著仔細地觀察、辨識自己的情緒與其來源,開始閱讀一些情緒教育的書籍或參與一些相關課程,也學習有效地調節自己情緒的新方法;繼而再將對情緒的新認識用在孩子身上;其實,孩子也是不斷透過成人在學習如何認識與調節自己的情緒。

3歲情緒發展類似青春期

我們很常聽到爸媽用「叛逆」來形容3歲兒,胡可歆臨床心理師認為,這樣的形容詞其實帶有負面評價的意味。爸媽很自我本位地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屬於標竿的那一方,而孩子就是「要乖、要聽話」,與爸媽不同的意見和偏好,就是「不乖、不聽話、在作對、在搗蛋」。

3歲兒的「不要!」與青春期孩子的反叛,都是發展上的一個重要裏程,在這個時期,孩子為了要能長出更獨立且健康的「自我」,本來就必須要與爸爸媽媽不一樣。用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在一大片融合的白色裡,要開始有所區隔,最明顯的方式就是成為「黑」,接著,隨著黑的確立,才開始有「灰」的產生。

所以孩子必須先是白(與你融合),既而是黑(與你對立),接著才開始發展出不同層次的灰(成熟的獨立個體,有同意你的部份,也有不同意你的部份)。請爸媽理解,孩子不是故意忤逆、作對或搗蛋,許多時候這些只是孩子健康地發展他自己時必經的歷程。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google廣告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文章尾

熱門推薦

熱門推薦

 

01廣告刊版插入



這裡滾動定格

關於 EZ生活


EZ生活 一個創新多用戶部落格平台。網友可以在這裡免費創建自己的部落格頻道!分享學習的經驗。

華人最大的內容分享平臺!

重要聲明:ezp9.com分享生活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即時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擁有在ezp9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使用注意事項使用規則Facebook隱私權條款隱私條款侵權舉報著作權保護聯絡我們廣告合作